故宋儒治学以怀疑始,而以求得自信为终的。
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,传统儒学的现代转换其实早已不是要不要的问题,而是做不做怎么做的问题,是在做中学,学中觉,觉中做(《静思语》)的问题。不要随心所欲,要随心教育自己。
正因有此博爱精神,1991年华东水灾时,证严法师才能力排众难,坚持无偿援助大陆灾区。甚至认为,人的一切优点如果没有约之以礼,都可能带来相反的结果:恭而无礼则劳,慎而无礼则葸,勇而无礼则乱,直而无礼则绞。[21] 证严法师所说只埋首研究理论,对宗教并不相信的专家学者,其实与周敦颐所说彼以文辞而已者正是一类人,具体说,也就是那种知行分离、纸上谈兵、高谈阔论、丧失行动能力的腐儒。反观证严法师和她领导的慈济世界,为什么在短短45年间竟然从花莲山脚下的一间小木屋,一步一步走向了世界?我以为,正是因为证严法师能够博采东西文化之长,不挟宗教门户之见,对所有民族、宗教、国家、文化的人甚至众生都能一视同仁,并且特别善于古为今用、洋为中用、活学活用的结果。又《中庸》云:言顾行,行顾言,君子胡不慥慥尔。
有弗行,行之弗笃弗措也。[15] 根据其弟子的介绍,证严法师做过开示讲解的大部经有:《三十七道品讲义》、《无量义经》、《法华经》、《佛遗教经》、《四十二章经》、《药师经》、《地藏经》、《八大人觉经》、《父母恩重难报经》以及《人有二十难》等等。庄子当然是道家的,但是他不是道教的,他不是宗教的,所以他对彼岸世界的永恒是否定的。
而成于乐,那就不同了:最终的成人、甚至成为圣人,这所对应的是境界论当中的自如的境界,它所对应的是孔子讲的、夫子自道的最后三句话: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。而我们现在所建构的、或者选择的,从整体上来讲,是一套新的社会规范、新的社会制度,一套新的礼。3.自如境界 但是,冯友兰先生讲到这里为止。为什么呢?我刚才讲了,如果你所遵守的社会规范、社会制度,它本身就不正义,而你去遵守它,甚至去维护它,难道你这是正义的吗?显然不正义。
无不是佛教讲的空,不是讲的空空如也。但是,我们可以进一步地追问:他所合的这个法是什么样的法?是善法还是恶法?这是值得追问的。
那么,通常来讲,我们可以说,这属于伦理学的方面——广义的伦理学。这两次社会大转型,意味着我们的历史、中国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: 第一个阶段,我们可以把它叫作王权时代。这个东西,用《周易》的话语来讲,是一个形而上者。另外一个方面,一体之仁、一视同仁。
社会规范、社会制度永远都会存在。3.生生不息:万物何以生息? 这个生活,它并不是一个东西,而且不是静止不动的。意思就是说:对于广大的大众来讲,神教、或者宗教——狭义的宗教这么一种教化,可能是有它的一定的必要性的。那么,我们就具体来看一下这六经之教各自具有什么特色、什么特征、什么特点。
我们汉语用生、生活来说我们人的存在、或者一切事物的存在,那么,它首先用这个生字,是非常有意思的。那么,就形而上者来讲,它有两种形而上者:《周易》古经,占卜之书,它所涉及的形而上者是一个神性的存在者,就是上帝这样的存在者。
我刚才讲了,我首先要做的工作,是重新发现两千多年来被遗忘了、被遮蔽了的一些儒家固有的思想观念,重新发现它,重新阐释它。而孔子下面还有三句话: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。
如果我们没有一种很好的理解,没有一种很好的选择,把这样的东西统统灌输给孩子,这可能是很危险的,教育出来的人,他符合古代的、前现代的生活方式所要求的社会规范,但他可能就不是一个现代人。那么,因为《周易》的《易传》是儒家的作品,它讲的这个生生,讲的天地之大德曰生,其实说白了,还是讲的儒家的仁爱。这个占卦的《易经》,后来被儒家改造成一个哲学化、义理化的《易传》,这意味着儒家超越了宗教,用理性超越了宗教。在今天的这个宗教复兴当中,大家都注意到一种现象,就是基督教的传播非常地迅猛。大家经常用这个词语,可能不一定意识到:为什么把这个存字放在这儿?温存,当然意味着你带着爱意的一种态度,充满着爱心的一种态度,充满着一种情感——本真情感的一种态度。这也是儒家思想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,可以说是最根本的一点。
这样的一种仁爱,它是博爱。同样的,立于礼,我们前边讲过,礼作为社会规范及其制度,也是形而下的东西。
当然了,我们落实得好不好,这是另一个问题,另当别论。关于这个问题,我想解释两层意思: 第一,儒家讲的对人的爱,对他人的爱,不一定跟血亲伦理、亲情关系有关。
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存字,它的写法。这就是所谓的克己复礼:要克制自己的欲望,遵守社会规范、社会制度。
它没说话——天何言哉,但我们似乎听见它在告诉我们什么,这就叫天命。但是正义这个词语,它有截然不同的两种用法。所以,第一句话就是说兴于诗,意思是说:一个仁者这样的主体,他是怎么成为仁者的?他是通过一种教化。社会规范、社会制度是历史地变动的。
比如说,有人说要恢复古礼。那反过来讲,什么叫价值呢?价值是说的对象、客体符合主体的需要。
首先想问一个问题:什么叫生活?当时我就回答他,我说:你这个问法是不对的。——今天讲的诚信那个诚。
这是儒家的根本,儒学的核心。在意识之外的东西,这叫客观实在。
我们汉语里面的生活这两个字,非常的有意思,从那造字之初就反映了、体现了我们刚才讲的生活–存在的基本观念。那么,所有一切事物,我们会发现,它的客观实在性,我们相信,但是没法证明、也没法证实。我再强调:这是儒家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,过去两千年来长期地被遮蔽了,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。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。
儒家更关心的是这一块儿。这和我们说的聖字是一样的结构,但是有一个区别:赫尔墨斯所倾听的是宙斯的声音。
人生可能有四个境界:第一,自然境界。这就是我们讲的生活的基本观念,它有三点。
当然,我只能讲一些要点。这也就意味着:我们必须对古代的儒学的形下学进行解构,解构掉它。